要不是打了那一仗,韩先楚这位四野的战将,可能不会像现在这么有名。就是那次,他顶着好多人的反对,大胆出兵,这一举动,让他在咱军队里的地位稳稳当当立住了。
1947年秋天的时候,东北那边的野战军头儿林彪,瞧见国民党军队正忙着把主力往西边搬。他觉得这可是个打他们个措手不及的好机会。于是呢,林彪就赶紧下令给第三纵队的司令员韩先楚,让他马上带着队伍去拦住正往那边走的敌人,争取能多消灭一些,好给我们军队的秋季大行动开个好头。
韩先楚这个爱打仗的家伙,一口答应了任务。他仔细琢磨了一番,最后决定要把开原那边敌人的第53军116师给端了。
这个116师可真不是吃素的,他们在抗日战争那会儿,打过武汉会战、长沙会战,还参加过中国远征军在印缅的抗战。他们不光装备好,打起仗来也很有套路,算是东北蒋军里的一号强师。
韩先楚,这人可不简单。对他来说,就没什么难关是过不去的,也没有他不敢对抗的敌人。
那时候,116师的布阵挺有意思,就像个大甲壳虫。他们从西丰开始,一路经过莲花街、二道河子,直到郜家店那边,主力部队手拉手围成了一个甲壳模样的外围防御圈。而威远堡呢,就是敌人最里头的地方,师部加上一点点兵力就在那儿守着。
从敌人的兵力安排上看,西丰这块地方是他们防守最松的一个角落,就只有一个团的士兵在那守着。对我军而言,这儿就像是块软柿子,最好捏了。
所以大伙儿都觉得,咱们军队最保险的战术就是,先挑软柿子捏,把守在西丰的那个敌军346团给收拾了,然后再一步步往敌人内部打进去,这样战果就能一点点扩大起来。
罗舜初作为三纵的政委,他觉得这个打法挺对路,就是要把好兵聚在一起,打个漂亮的歼灭战,所以他非常赞成。
但韩先楚却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想法。他能成为大家公认的名将,主要就是因为他脑袋瓜子灵活,不按套路出牌,敢于尝试新思路新方法,让自己的想法焕然一新,像鸟儿换羽毛、蝴蝶蜕变那样。
大家都觉得“先攻打西丰”这个计划挺好,但韩先楚却觉得不太行。他说,敌人在西丰那边只放了一个团,这很可能是故意在引诱我们。如果我们不能很快打赢,那第53军的另外两个师在开原就可能包围我们。
韩先楚出了个挺让人惊讶的作战主意:他说,咱们得派一支队伍深入到敌人后面,直接攻打威远堡那里的116师部,就像是“直击要害”一样!
同时呢,咱们再分点兵力悄悄藏在西丰和威远堡中间那段路上。要是敌人从西丰那边冒出来,咱们就能趁机把他们派来的帮手给干掉,让胜利更大一些。
说真的,这个作战方案真是既新奇又大胆,里头有好多不好拿捏、说不准的事儿。就好比说,咱们要是真闯进敌人的老窝,能顶得住他们心脏地带的猛烈反击吗?就算咱们的部队能一路摸到威远堡,可万一被敌人给缠上了,甩不掉可咋整?还有,会不会一下子惹毛了敌人,让他们一块儿上来围攻咱们?
大家一连串的问题抛出来,但韩先楚心里有数,他觉得风险和回报那就是手心手背的事儿,得一块儿来。要想一下子打赢,那就得用点子新奇的招儿。要想真成功,就得有胆量去闯一闯。只有这样,才能完成“东总”给咱们定的,消灭好多敌人的大任务。
韩先楚使劲儿争辩了一番,可反对的声音还是一大片。他这人也倔上了,说啥都不肯退一步。没办法,他只能使出最后一招,把两边的意见一股脑儿上报给“东总”的领导,等上级来定夺。
让三纵的将领们都没想到的是,“东总”的领导没有按照平时少数服从多数的老规矩来,反倒是站在了那个敢于跟大家唱反调的韩先楚一边。
可能只有水平差不多的人,才能真正理解对方。这么说吧,韩先楚确实挺走运的,他碰到了一个好领导,这个领导能看懂他、欣赏他、信任他,还愿意放手让他去干,给了他很大的权力,让他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军事本事。
韩先楚真没白让领导期待,战事的情况跟他想的差不多,到最后,打了个非常漂亮的胜仗。
定好了用“黑虎掏心”这一招后,韩先楚亲自带着一队精挑细选的士兵,长途快速突袭,就像发了疯的风暴一样,又像一道超快的电光,眨眼间就到了敌人116师师部躲着的威远堡。
敌人压根儿没想过韩先楚会用这么大胆的打法,他们压根没来得及像样地反抗一下,就被打得七零八落了。
刘润川这个敌军师长急得团团转,赶紧向旁边的友军求救,同时又大喊大叫地让116师的各个部队快点跑去威远堡帮忙。可他压根儿没想到,这全是韩先楚设计好的局。结果,三纵的埋伏部队出手,把两支前来增援的队伍都给打败了。
“东总”的领导一看三纵送来的好消息,心里那个激动啊,真是又惊讶又高兴。原来,三纵在韩先楚的带领下,把116师这个厉害的王牌部队给一锅端了,总共打死了、打伤了、还抓了好几千敌人,加起来有8174人呢。而且啊,他们的师长刘润川、副师长张绍贤这些大头头,也都成了咱们的俘虏。
这场战斗在解放战争里可算是个大事件:国民党在中长铁路东边摆的那个“铁桶阵”,一下子就被咱们给打穿了。东满和西满这两个解放区,从此以后就连在一起了,整个东北的形势也彻底变了样。
这一场战斗之后,东北的国民党士兵和军官一听到三纵和韩先楚的名字就吓得不行,“快速部队”、“快速将领”的称号迅速传遍了整个中国。
